论语释论

《论语》是儒家四书五经之首,两千多年来,凡陈乏思,圣贤之智皆出于此,乃中华文明国学之中的国学。但是《论语》究竟讲的是什么?是人性的道德?还是家国之策?千百年来有诸多解读,众多注说,之于每个时代,都能找到对应的意义。为蒙学,为科考,举世皆由所学,能言之有理,能清心明智,于大道治世有毕竟之功。

子曰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

子曰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

释:在意识冲突中找到意识逻辑,以意识逻辑达成行为表现。一件事理,如果不能从多角度分析出存在的合理性,这个事理就没有意义。

 

  • 愤:恼怒,怨愤,一种意识情绪;

    愤,懑也。——《说文解字》

  • 悱:不能恰当的说出;
  • 隅:角,角落,方向之意;

 

论:承接上一章所讲,与人言讲人性和哲学是诲之而悔的行为,意识的矛盾性自在其中,绝对意识必然的存在是意识自完整的构陷,在理解时存在,在使用时不在,人所能理解的只是因感知而定义的意识,展开既有无限的秩序,而起止点是人性的自我。

 

意识,人,存在,意识是存在对存在的证明,人是意识互证存在的映射,人性是意识的表现,感性存在于理性。意识中,混乱与秩序叠加存在,没有秩序,混乱无法展开,没有混乱,秩序无法存在;因此,感知不到的存在,才是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。人由出生起即开始感知,向死而生,以存在对未知的存在进行秩序的整理,是以破坏为建设,营造一个服务于自我的存在环境。佛家讲"缘起",意识以一个无限微茫的存在对存在的无限进行定义,定义的越多服务的越多,服务的越多秩序越多,秩序越多自我越完整,一直完整到无我无意识的无限,整个自完整的过程是绝对意识逻辑。存在对存在的证明其意义在于,在意识逻辑循环的秩序中,以自我为正的实用性。

 

不愤不启。愤怒是情绪,情绪是先天存在的,是无法控制的意识行为。是意识混乱中的秩序,没有混乱,秩序没必要存在;意识逻辑是意识冲突的表现,没有冲突,逻辑没有意义;意识思考是自我形成的意识,没有自我,意识没有意识。意识感知意识,存在证明存在,形成无限循环的意识悖论。意识无法自证,存在无需证明,意识逻辑以人定义的自我为起始,秩序而循环,循环有抵消了秩序,必然存在,存在着必然的冲突。意识交流的目的在于意识逻辑的有效性,有效性在于时效性,意识逻辑的循环,无限的大而又无限的小,在膨胀也在塌缩,意识行为在不可定义的秩序中,没有选择只有表现。表现既是不完整的,意识行为是意识被表现禁锢,表现被意识狭定,混乱熵增而引发的秩序,是绝对意识对自我意识的补充,满足意识的自完整。

 

太史公说:诗三百篇,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马克思也说:愤怒出诗人。诗的语言是意识的意境化,言传于意会。在愤怒的状态中,意识交流的有效性已不是单纯目的性,而转变为对存在的定义,也就是秩序起止点上的自我,可以展开世界,可以否定存在。《说文解字》:启,开也。

 

不悱不发。悱,从心,从非,心是意识的缘起,非是对缘起的追问,是自我意识进行反思的状态,是自我意识逻辑在绝对意识逻辑中循环,有合理的存在却没有合理的表现。没有表现也是表现,也势必要表现,只是在表现方式上,意识想如此,自我想如此,是意识主导自我还是自我主导意识,自我意识逻辑与绝对意识逻辑之间,存在着可释放的缓冲,人也往往是在这种看似迷茫混沌的状态下,有如神助一般准确地抓住意识逻辑,展开意识行为,以达成理解为存在。

 

自我意识行为是绝对意识的主使,怎么做好像都不为错?人性在为意识服务和存在的时效性中纠缠,有限的存在对无限的束缚,无限的已知对有限的禁锢,只在于人性的取舍。以自我为秩序的坐标,所有的感知只有向前的方向,对未来是恐惧的,所以才珍惜当下,对未来是向往的,所以才续存意识,然而未来是已知的未知,是存在来不及证明的存在,此间的自我因辗转悱恻,踌躇徘徊,瞻前顾后,裹足不前,就只是站在了人性的原点。自我已然是先验概率的成功,不允许后验概率对自我进行怀疑的检验。因此,总需要一些附加值,金钱,权利,名利来对先验概率进行补充,也正因为这些附加值对人性的不断解释,反而成为了禁锢自我的枷锁。

 

秩序在混乱中诞生,混乱在秩序里繁衍。无知而学习,越学习越无知,人的学习是不是熵增定律的自然反应?取决于人对意识的定义,在意识无限性中有无限的可能,而这个可能是对为未来的期许,以未来定义现在,无中生有,因此说,意识是全部的已知,与其在存在与虚无中纠结,适时的与意识和解,人性才发现自我。

 

举一隅以三隅反。有了自我定义,人生观,世界观,价值观在人性的秩序中展开,未来的已知才一一呈现。人以可掌控意识的感觉为存在,有意识逻辑的冲突才有对意识逻辑的整理,这个内部的运作形成情绪和行为的反应。那么产生的意识行为就一定是正确的么?只能说意识交流的准确率相对提高,其实这样也不如意识原发的既定概率高效,其价值只是给公众意识生成一个可参考的坐标,在这个坐标上展开感知的方向,要集合周围所有的已知意识来定位。

 

悱恻而积怨愤,怨愤而起冲突,人是意识的载体,也是意识的主宰,以意识交流的和谐来达成彼此的存在,稳固生存环境。人性,存在,意识,单纯的追求人性会被人性反噬;单纯的证明存在会被存在解构;单纯的追求意识会被意识禁锢;人性存在意识才能成就自我。很多事情,不是因为算了而放下,而是意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我。

 

以己喻人,诲人不倦,自我为正,三隅一反。


评论